攀枝花市盐边县人民政府网站欢迎您!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盐边旅游 > 盐边风光 > 民族介绍

民族介绍

傣族

发布时间:2019-06-13 来源:盐边县少数民族志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傣族,在盐边又称僰夷、摆夷。是在盐边居住较早的少数是民族。
据《明史•土司传》记载:“盐井卫,古定笮县也……永乐五年设马喇长官司。其村落多白夷居之。长官阿氏,洪武时归附,授世职。”
  阿氏,即傣族的首领。明洪武二十五年,阿氏带领土练,征讨今西昌地区月鲁帖木儿叛乱,立功后袭封马喇长官司。土署在今盐边县惠民乡德胜村坪子组,领地大部在惠民河和永兴河流域。
  又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马喇长官司阿懿的墓碑记载:“吾族乃山西太原人也,世居寿阳,落业于大安驿中,先辈出仕滇南,聚族于景东郡内。自大明洪武年间,世祖阿哀带兵前赴华阳从军征剿南夷,在川滇交界之间,领兵开垦,运粮接济军需。荷蒙皇恩,开设汗马功勋,钦赐方印文凭,敕授马喇长官司世职。”
  现在盐边傣族的老人传说,他们是在云南景东暗瓦起祖。在明洪武八年,来惠民乡的偏外沟定居,开垦土地耕种。汉族看见摆夷人有了田地眼红,摆夷人不会做豆腐,汉族人便用豆腐给摆夷换田地,一箱豆腐换一块田,便把摆夷人的田地换完了。后来摆夷人只好迁到德胜、弯边等处另开田地耕种。
  傣族又一传说。盐边摆夷是先有百姓后有官。他们的祖先来到偏外开出田地耕种,没有地方交“皇粮国课”。于是,每家都背着谷子上京交粮。还没走到京城,打杵就杵成了半截,谷子在路上也吃光了。没办法才牵起马到景东把阿土司请来管他们,向他交“皇粮国课”。因此,阿土司才叫“马拉喇长官司”。
  傣族迁到盐边,还有一个传说。从前,四川岩子下有一个蛮王,他从云南景东抢来许多人,捆绑在他的山寨中。其中有一个勇敢的人用计谋杀了蛮王,解救了被抢来的人,皇上便封他为土司,被抢来的人都成了他的“门户”(百姓)。由于这些被抢来的人长期被捆绑,手臂上留下了绳索的印迹,所以被称为“绑夷”。
  从历史的记载和民间的传说,都说明盐边傣族是明初从云南景东迁移来的,到今已在盐边居住了五百多年。初来时,人口是比较多的,史志上有记载的,有一百二十五户,居住在马喇长官司所属的领地上。后来,傣族人口逐渐减少,原因是,一方面是土司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使“门户”无法生活下去,便纷纷逃亡,成为汉族地主的佃户;另方面是土司的没落,大量出卖土地。到解放前夕,盐边傣族只有数十户数百人,主要聚居在惠民乡的德胜村和弯边村;在德阳、民主和永兴的八崖,阿米落等村,也有分散居住和汉族杂居的。1982年11月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统计,盐边有傣族250人,占全县人口0.2%。德胜村有傣族人口36户,98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统计,盐边有傣族人口950人,占全县总人口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