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胜乡白石岩村白族
发布时间:2019-04-29 来源:笮山若水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白 族
—— 四川省盐边县国胜乡白石岩村白族
李凤富
一、盐边白族起源说:据祖辈相传,盐边白族原籍江苏南京应天府小地名高石坝人氏,大清朝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迁至滇西楚雄州大姚县小地名班别村寄居。传说在大理国段氏黄帝时皇后娘娘得眼疾病,风水先生说,原位于北部百灵山脚下有一棵特大杉树遮住皇后娘娘的眼睛,皇帝立即派出九名白族后生儿子前往砍伐,九名白族儿子顺风水先生所指方向,来到百灵山最高峰穿洞子脚下(现在地名六平)。此树高几百米,直径约10余米,据传说树桩上能摆三桌饭,四方能站敬酒菜之人,择木龙地名由此得名。九名白族儿子砍断树后当场暴死七人,逃亡两人在回家的路上看准白石岩地面能安家落业。至乾隆47年(公元1782年),由始祖李金宝带领儿子李德芳,孙子李发甲、李发科、李发明来盐佃毕白石岩荒山开垦,投靠毕苴芦土目,留下来垦荒定居,一代传一代,到1949年有20多户,早先有自己的白族语言,后来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本民族的语言由不讲到丢失了。但每家都种麻、织麻、织麻布衣裳,有一个泡麻的麻塘湾,称做“啊卡沟”它即是白族语。
从“南京应天府迁来”之说,可能与1381年朱元璋30万大军进攻云南,大理被攻陷后“改土流”所致,那时云南土多人稀,所以,明政府便大量移民戍边,从江西、安徽、南京等地迁来成千上万汉族到云南屯垦。汉族迁入云南后落籍白族聚居区到白族家,倒插门、上门的很多,直到今天白族上门之风仍盛行。认家门之风也盛行,因此,出现了大量汉族被融合为白族的历史现象。这些汉区人到云南后同当地少数民族杂居,逐渐被民族同化变为少数民族,但其后裔们始终不忘其祖源地,这可能就是盐边白族说祖籍在南京应天府的缘由吧。盐边白族人李氏家族自公元1782年迁入攀枝花盐边县白石岩村二百多余年,已传十一代子孙。在盐边县除白石岩李姓外,还有大石房鲁姓,炸古、五星、建康上村、岔河、江西等地都有散居,除此之外,李姓等分散的居住白族,还有红格、惠民等地。
二、信仰和风俗:四川攀西境内白族,信奉释迦佛,家中供奉佛道二门诸万宗师,信奉的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家中供奉上、中、下三教香火,“天地君亲师”位,李氏堂上老幼亡魂,下面是土地菩萨和门神,三官大帝、灶神、圈门土地,供奉川主、土主、药王三圣、观音菩萨。
(一)每年办一次洞经会。洞经会:谈演大洞山经。或祀神,或祭祖倩会员之经,旬累月不受钱,只供饮食,礼尚恭敬,最讲声乐,洞经是用中国弦乐中的胡琴、三弦、配从笛、萧、鼓乐演奏各类洞经曲牌的音乐诵经,听去很高雅,如同南丝竹音乐,大洞仙经似与道教有关。
(二)土主会:这里每个白族村都有自己的土主,据说早些年(民国期间)白石岩村有座土地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毁,庙中供奉木雕菩萨,每年办一次会,由先生(道士)做一堂法事,烧一堂黄表文书,土主为保护白族庄稼和牲畜的村社神主要乞求土主菩萨除害灭病保护庄稼牲畜。
(三)川主会:川主为风雨雷电、管蛟龙之神,是为整治西南山区泥石流多发生地区派出来的神灵,为祭川主,白族村寨专门集资买了份公田,约收稻谷四至五石(约2500斤),作为一年一度的办会开支,川主无庙,办会时全村男女老幼齐集特定的祭祀地点,由“先生”设坛做法事,乞求风调雨顺,赶走恶风恶雨,驱散洪灾泥石流。
(四)神农会:神农是创造五谷之神,为纪念他,每年新稻谷收割开镰之前全村集会祭祀、祈求丰收。
(五)药王会:药王指神农氏,说他尝百草而有了医药,使世人免除疾病之灾,会期一般在农历四月二十八日,认为这地区从这天起即开始下透雨,雨季便将来临,如至此天仍干旱不雨,则庄稼无法下种,地上疾病、瘟疫丛生,如连降暴雨则山洪暴涨毁屋灭人,蚊蝇群生,因此办药王会,祭祀药王菩萨祈祷免除瘟疫疾病,保佑人畜安康。
(六)观音会:一年有三次,即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全村人用清茶水果供奉,认为观音是救苦救难的大神仙。
三、风俗:岁时节令,历法用夏历纪年:
1、腊月24日庭扫尘除,名曰“打阳尘”,送灶神上天庭扬善隐恶。
2、过年:即汉俗春节。⑴除夕日白昼搞卫生,除去旧岁,来年清吉平安。⑵这天砚一根云南松树冠团形的幼松栽于庭院正中,树干用绿松叶包在上面插香用,名曰称“摇钱树”。⑶糍粑,白族糍粑是白族春节传统食品,做法:除夕这天用糯米水泡后上笼蒸熟,乘热用碓冲成面团状,糍粑冷后干如石块,放在松叶铺的竹箩内,一层松叶,一层糍粑保鲜,吃时於火上一烤即发胀变软,醮以蜂糖,绵软有松叶青香又甜,非常可口,又有营养。⑷年夜饭,除夕夜团年,先用素食接回灶神。再用绿松叶在堂屋正中铺一平方米,所有的美酒佳肴放在松叶上面,先敬神灵,烧钱化纸后,一家老幼团座在松叶上面吃团年饭,饭后用一最大柴疙兜(疙瘩)放在火炕上,全家座在炕上取暖,据说柴疙兜越大来年的过年猪长得越大。⑸正月初一日,①一早全村一家一人到水液处(水井),用刀头敬酒,烧钱化纸,鸣枪放炮,祈请龙王出好水,越大越好永远不干;②早上吃汤圆、糍粑,饭后全村人到各自祖坟,拜坟回来后,集中在一个地方,仟秋、磨磨秋、跳锅庄,男的上山狩猎,下河捕鱼。⑹出行:牛行、羊行定于正月初五日,祭祀村后两株罗汉松树,名曰“出行宝”,每家每户这天各自去烧香、化钱、叩头、放鞭炮,乞求山神保佑牲畜平安顺利,叩祭完,全家人即在树下野餐分享祭肉。每家每户只有出了牛行、羊行,才可以开始从事该年的农业生产活动,正月初一开始过年,先上坟扫墓,祭祖先,称“上年坟”,然后回家吃糯米糍粑,喝酒、吃肉、吃鱼,游春玩耍,正月15日过大年,汉称元宵节,下午晚饭祭祀,年过完庭扫尘除,启开碓磨。晚上每户到祖坟地烧钱化纸,点油灯,名曰“亮灯”,年基本过完,开始农事活动。⑺三月清明节:每家每户到祖坟地挂清,据说白鹤仙人查后,回奏天庭此坟有后人,名曰“吉语”。⑻五月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属源与汉同俗。⑼6月24日火把节:农业6月24日为火把节,为白族传统节日,其来源与彝族的南诏火烧松明楼灭六召统一为南诏不一样,说是纪念川主菩萨打火把收孽龙,传说是孽龙在白族聚居区大理洱海四周作害,川主将它捉住用铁链锁住在洱海海底,孽龙问川主什么时候才能释放它,川主说你等吧,等到石头开花马生角时便放你,孽龙等了一年又一年,这年大理县官去洱海边游玩,天热得他满头大汗,汗水湿了官帽,他摘下官帽放在身边的石头上,影子映入海底被锁住的孽龙看见,高兴地说石头开花马生角了,它用力一挣,挣脱了铁链,跳出海面兴风作浪,洪水成灾,川主急了,命令所有的人点燃火把寻孽龙,在遍地火炬照耀下,川主终于捉住孽龙,重新将它锁在海底,从此每年6月24日川主捉住孽龙这一天便成了火把节。过节这天,每家劈松明扎成火把,入夜插在田里照,烧害虫保庄稼,成年男子和孩子们一起,举着火把转田坎照庄稼,举火把的人,腰间挂一个点子兜装上松香粉末,不断往火把上洒,打粉除秽烧虫,如遇见嫂嫂或表嫂,往火把上打粉末吓唬他们,也称除秽。⑽阴历7月12日月半节,即汉俗中元节,每年农历7月12日、13日过节,过节主要祭祖先、亡灵、烧袱包,即装满纸钱的纸包,传说亡灵领取钱后去昌都鬼城赶集,在那里可以见到亲人,白族信奉小乘佛教,认为人生一切皆空,生、老、病、死都是苦,主张通过行善积德来求得自我拯救、自我解脱,用善行修来生,达到涅槃重生的目的,否则将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转为饿鬼,变畜牲,称此为受三恶的惩罚,因此节日活动都离不开敬神、祭鬼。
四、婚俗:婚姻遵循不论什么民族同姓不婚配的原则,同时严格禁止同一宗族婚配,鄙视与舅家、姨家子女通婚,把掉换亲称为拉分子猪,很不光彩,主张与汉族通婚,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其性质属于父母包办的买卖婚姻,其程序是:第一步,由男方的父母替儿子选定其女为配偶对象时,请一位与父母相熟之人为谋,去说合,探听其是否愿意,称为纳口话,纳口话时女方父母了解子弟之后有意攀亲,即收下一件平布(约一市丈)的礼物。名曰“开草疋”。
第二步,由男方父母选定春节、端午、中秋节日,男家请媒人送三至五件布匹、水礼作定礼,女方父母收下,确定了婚姻关系宜於匹配,称为开庚、烧香,此时谋人带回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名曰“庚书”,交於男方父母,再由男女父母将双方八字交先生,择吉日定婚期,婚期一经确定,男家将婚期贴子用1尺2寸红布包好,再用酒、饼、茶三色礼品,由谋人送到女家去通知婚期,称为定期。
婚期每年只有两个月份适宜,由先生确定,如该年已错过这两个月份,便需推迟到次年。嫁女、婚礼、婚期临近前三天,要出嫁的姑娘便需进行哭嫁辞亲三天,这时期,所有的亲戚、长辈、表兄、表弟、姐、妹都会来看望她,来一人她哭一场,即一一唱呤称谢来人过去待她的情意和难舍难分之情,称为“辞嫁”。辞嫁时被称谢的长辈、平辈、姐妹们要给打发钱,打发的钱,姑娘嫁到男家要向男家的亲朋展示,以显示姑娘在家能干,招人疼爱。
到了婚期,男家要三天婚筵,宴请宾客,先从山上砍下绿树枝条,一般是青松和青香树枝,将四合院坝搭上天棚,用翠绿的白树枝扎成月洞门,酒筵摆在青棚内,头天称相帮,第二天正式婚礼称正酒,第三天称复元。认亲,男介绍男方亲戚给女方,女方介绍女家亲戚给男方,互相认识,给帮忙的厨师一点小礼物以作谢意之情,新娘拿出毛巾、手巾,给男方的小辈,称为打发见面礼,迎亲迎娶时与新郎同姓的不参加,由谋人和押礼先生带一帮外姓亲朋组成,相帮客到女家迎娶,迎娶的礼品有面条、糕饼、糯米甜酒、烧酒,新娘的衣服、首饰等,此外女方家将装甜酒坛子,装上娘家喂猪的泔水,抬到新郎家,让它作为新娘到夫家煮第一锅猪食用。新娘离开娘家先拜辞祖先,在祖先面前烧去自己的庚贴,同时烧一装有纸钱袱包,以表示从此已成为别家的人了。拜毕由哥哥背出大门送上花轿。迎娶到夫家后,拜过祖先即入洞房,七星灯照,这时由小叔、小姑、小辈给新娘端洗脸水,新娘给人红包打发钱,等待外面摆好花和茶后,出到堂屋拜堂认亲,从最高长辈至哥、姐,一辈辈的认,一辈辈拜,受拜的人要给新娘、新郎打发钱,名曰叫“请拜”,晚给新人按床、行滚毡礼,由新郎、新娘在毡内洒上铜钱,拉一名男孩放到毡子上包裹起来,抱到新房中床上,以求早生贵子。三天婚宴结束后,必须拆除青棚,拆前,由一相帮客用竹笛吹奏乐曲,众相帮客跟随在青棚内,舞蹈三圈后,吹笛人动手拆去柏枝月洞门,众相帮即齐动手拆去青棚,婚礼宣告结束。白族喜招上门女婿,特喜招汉族青年,称男嫁女家。
五、丧葬习俗:人死后即入殓装棺,棺内除放死者衣物、被盖外,不放其它殉葬品,只装入一包“行包”,即布袋内装上祭文,买山告纸,买坟地契约。纸钱灰行包放於死者右手边,即盖棺,再请来安葬先生,择吉日入土安葬,入葬前先生为死者做开路、买山、三天、五天、七天法事道场。超度亡人脱离狱苦、早登仙界、转世为人,买地时先生大声念,乾坤交泰,日月分明,阴阳分造化,自古至今生则居其屋,死后土府门下为,出给税契事伏以,踩地人百合仙。书契人勅火令。中保人石功曹,遇钱人金主部,引进人东王公,说合人西王舟,天上人张坚固,地下人李定度,此地卖与给亡人,强神不可侵,古墓不能侵,买定五方,出魂,盖土,垒坟,家中供死者灵牌,由先生择一吉日,将灵牌送到山上烧去,名曰“烧灵”。丧事即告结束。
六、服饰和食品喜好:服饰重白色,旧时,由于贫困,买不起机织棉布,多自种白纤维苎麻抽取纤维,织麻纺纱织成白色麻布,用手工缝成衣裳,男对襟,女偏襟,姑娘和妇人区别于,姑娘扎火炮筒长瓣子,妇人挽髻,但女人不缠足,严格限制年青妇女赶街、赶集、抛头露面,男人则少做家务事,只干田里山场和水中的劳动。无论男女老少都喜吃糯食,以隔些日吃一次糯米、糍粑为打牙祭。
七、经济状况:白石岩地处二半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当地白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山区汉族差不了多少。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只能维持每年三分之二时间的温饱,他们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荞子、高梁、豆类,使用牛耕和铁质农具,有小型沟渠,引透底河水自流灌溉。知道利用人畜粪便造肥、追肥,并且掌握一年二十四节,不失时机耕地下种、栽插、薅秧、除草、除虫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石岩村社会经济组织并入了邻近汉区的村社,和当地汉区农民一起经历了互助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和联产承包,但由于受交通和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制约,仍属于贫困地区,仅达到温饱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