笮人与笮人遗风
发布时间:2019-06-12 来源:文广旅局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笮人与笮人遗风
刘胜利 罗三五
探索中国西部钢铁钒钛工业和能源重镇一四川省攀枝花市及攀西地区(攀枝花一一凉山州)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渊源,这里是远古人类诞生、发展的摇篮之一。这里“既不属于川、渝巴蜀文化圈,也不属于西南某一少数民族单一的文化圈,而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圈。”这是不久前攀枝花市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完成的课题报告中的论点之一。这是基于攀枝花的历史、文物、考古专家,民族学家和相关学科的学者在建市 40 多年中,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史料研究,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后达成的一致认识。自远古黄帝氏族昌意部落降居若水,进入四川与蜀山氏族融合,建立古蜀国后其后额顼帝又将其支庶封入雅者江流域和作为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与 170 万年前的元谋猿人直立人•元谋亚种)的后裔融合成“笮人”。这一研究成果弥补了史书史料中对这一广表的边远少数民族区域的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研究的缺环,十分可贵。
一条大江畔的远古之谜
101 平方公里的水面,上个世纪末建成的大型水电一一二滩电站大坝,把雅砻江拦腰截断。当地人把这碧波荡漾的浩瀚库区称为笮海,水下深埋着盐边县老县城和古代横断山脉中的先民,强悍的笮人的秘密。
地质学上所称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东亚板块和南亚板块猛烈撞击以后,地球上隆起了雄伟壮丽的青藏高原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东部与绚丽多彩的云贵高原和丰腴肥美的四川盆地之间地球上形成了许多南北走向的折皱,这便是举世闻名的横断山脉。横断山脉中奔腾咆哮着六条著名的江河,它们是岷江、大渡河、雅普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前三条江河最终都汇入了金沙江,并一起被称为长江,浩浩荡荡流入太平洋。澜沧江的下游被称之为湄公河,穿行于东南亚诸国之间。而怒江的下游被称之为萨尔温江,滋润着细甸广阔的原野。横断山脉中这六条江河的河谷地区便是古笮人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家园。
笮人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壮大于春秋战国时期,衰落于西汉时期,消失于隋唐时期。然而,笮人究竟怎样发生发展的,又是怎样走向强盛的,最后又怎样消亡的了二直是学术界试图解开而未能解开的谜。这个谜随着笮人聚居区一盐边老县城及其周围 100 余平方公里的雅著江河谷被二滩电站大坝堵起的雅鲁江水淹没面可能水远也无法解开!
一座石棺墓的开启解开笮人之谜
笮海,碧波荡漾,静寂的仰卧在蓝天白云之下,延绵不绝的群山将其紧紧的环抱,岸边坐落着零零星星的小村寨。2004年4月8 日攀枝花市文物管理所接到笮海西岸一个小山村村民的报告,说他们那里发现了一座用石板曲成的奇怪古墓。接报后攀枝花市文物管理所立即组织考古人员驱车 100 余公里山路赶到现场进行清理
这是一座被学术界称之为“石棺墓”的神秘坟墓,这种坟墓在横断山脉中已有所发现,以现在的行政区域来说,北起四川与甘肃交界的阿坝州、经甘改州、凉山州西部、攀枝花市、云南的迪庆州、丽江州,至楚雄州的广大地域内都有所发现。这种基葬形式学术界普遍认为就是早已消失的古代民族—笮人的墓葬形式。
对这座石棺墓的清理工作在血色般夕阳下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该墓用当地的一种青色的岩石片砌成,坐西向东,西宽东窄,整体呈梯形,墓长 190 厘米,西头宽 62 厘米,东头宽 36 厘米,石棺内空高 28至 30 厘米,片石厚6至 12 厘米不等。当考古队员们准备清理石棺内的遗骸和随葬物品 的时候,暮色已开始笼罩了莽莽群山。
一部厚重中国古代史中的笮人身影
《史记•五帝本纪》、《笮山纪年》、《山海经》诸史记载:“黄帝七十七年,昌意降居若水。“黄帝次子昌意“德劣不足诏承大位降居若水为诸侯。”记述了史前早期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达的昌意部落南下雅砻江流域,和当地土著氐羌系统的邛人、笮人杂居,带来了进步的中原文化,促进了雅者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盐边县历史悠久。境内三源河及雅砻江流域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上世纪中期以来,曾在盐边县原健康乡垭口村鱸鱼乡一村、渔门乡德胜村等地发现了大批的石斧、石锛、石杵、陶网坠等器皿,经鉴定为新石器时期遗物,是新石器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工具在惠民乡新林村发现的“红星遗址”,属新时期人类墓葬。同时,在健康乡团结村友爱社发现的一大批青铜器,其中有:叶纹旧棱矛、蚕形纹和雷纹青铜元胡戈、山字格青铜短剑等,经鉴定为战国至两汉遗物。
上述遗物、遗址、墓葬说明了在距今三千年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盐边已有人类在这里从事垦、捕渔、猜等生产活动,并且已有人类在三源河及若水(雅江两岸定居下来。
夏禹时,“茫茫禹贡,画为九州。“华阳黑水惟梁州。“西昌至云南大姚一带含盐边),属当时九州之一的梁州边缘地区。到周成王时,“合梁欲雍。“盐边地区亦属于雍州。
战国时,七国争雄,秦势日盛。周慎王五年(前 316年),秦灭巴、蜀二国,改置巴、蜀二郡。“而蜀国之民,因国破。子孙居姚嵩等处。“姚嵩之地,正是指今西昌、攀西花至云南水仁、大姚一带。
周赧王三十年前 285年),秦昭王派蜀太守张若“取笮及江南地焉”。笮即指今盐源、盐边米易宁蒗大姚一带。
汉承秦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前 11年,平南越后,返师平西南夷,并以邛、笮等地设置越鹊郡, 东汉末曾改名为集藹,郡治邛都(今西昌东南)。同年置大笮县,县址设在今盐边鱸鱼乡,辖地今盐边中南部及市区和仁和区的一部分,东汉末省入定笮县。同年又置定答县,县治盐源盐井辖地今盐边北部及盐源。大笮、定笮两县均隶属于越离郡管辖。“汉定笮也,属越郡,凡言笮者,夷人于大江水之上置藤桥谓之笮,定笮。大笮皆是。“同年又置三降县,东汉时改名为三缝县,县治会理县南辖地包括今盐边南部的红格、新九、新民、安宁、和爱五乡。汉武帝建元时期(前 140-129 年置遂九县。“遂九有县,有绳水也。”今盐边西北部为遂九县管辖。北周、天和二年(567年)置定笮镇,镇治盐源盐井南,隶属蔼州,辖地今盐边、盐源。唐武德二年(619年),以定笮镇改昆明县,县治盐边健康,隶属越衡郡,辖地今盐边、盐源,后没于南诏。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置牢州及寻声、林开、松外三县。唐高宗永徽三年(653年)州废,省三县入昌明县,县治盐边健康,天宝后没于吐蕃,后又为蒙氏南诏所据。贞观八年(643年),曾置和集县,其辖地含今盐边南部五乡,后没于南诏。
一个亲历者的记载使笮人青史留名
公元前 111年(西汉元鼎六年)汉武帝经过西征北伐,不断的开疆拓土,国力日渐强大,于是下令征剿西南夷,把大汉王朝的实际统治力延伸到西南边陲。《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史记太史公自序》)兵锋所指居现西昌一带的邛人,居盐源、盐边、米易一带的答人,居昆明一带的昆明人被全部平定。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自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徒、答最大”(《史记•西南夷列传》)。他把西南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统称为夷,以成都为地理坐标,成都以南称南夷,成都以西称西夷,统称西南夷。
由于笮人是西南夷中部落、人口最多的一个族群,据《后汉书•笮都夷传》称笮人部落北起“汶山以西”,南至越郡,共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后汉书笮都夷传》)笮人部落中有称白狼、盘木、楼薄、青衣、三襄、旄牛等者。所以,当司马迁平定西南夷后,汉武帝就在原笔)聚居地设定答、大笮、答秦三县。据著名学者蒙默先生考证“汉定笮县略当今凉山州之盐源、木里县;大笮县略当今攀枝花市之米易、盐边县;笮秦县略当今凉山州之冕宁县西部和甘夜州九龙县一带 (蒙默著《南方民族史论集》)。
一根过江的竹缆与笮人之称
笮人是横断山的儿女,横断山脉中山高谷深,江河纵横来往于横断山脉中十分不便,勤劳勇敢的笮人用竹予编成一根根竹缆,将竹缆横跨于江河之上,人则吊着竹缆穿校于江河之间。汉人看到他们使用竹缆在条条江河上来来往往,就发明了“笮”字来称其横跨江河上的索桥,同时,以此字来称呼使用索桥来往于江河上的民族。
实际上,可能早期汉人与笮人接触时问笮人:“你是谁?”笮入自称“笮”,汉人发明了此字后就其读为“笮(ZUO),笮人在汉以后大量的融入到汉人之中,其白狼、盘木、楼薄等部落进入到更加边远的地区到了唐朝笮人的称谓便消失了。那么,笮人就真的不复存在了吗?
近年来经过我们大量的考古调查和田野调查,我们发现纳西族和傈僳族应该就是笮人的直接后裔。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中,一横上吊看一个人的那个字便读“笮”。而笮人白狼部落传下来的用汉字注音的《白狼歌》有三分之一可和纳西语相通。米易县新山乡的傈僳族用傈僳语自称的读音为“笮濮,傈僳族称“人”为“濮”,“笮濮”就是“笮人”的意思。云南迪庆州一带的藏族称傈僳族人为“笮巴zU0ba)”,迪庆州的藏族称“人”为巴”,“巴”就是“笮人”的意思。我们有理由相信笮人就像横断山脉中的江河一样,百折不挠,生生不息,一路高歌,奔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