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盐边县人民政府网站欢迎您!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盐边旅游 > 盐边风光 > 民族介绍

民族介绍

苗族

发布时间:2019-06-13 来源:盐边县少数民族志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盐边苗族分青苗和白苗。青苗又称鸦雀苗。白苗又称花花苗和梳梳苗。他们主要的聚居区是红宝苗族乡,新坪乡的大花地村,原龙胜彝族乡的东瓜坪村。在永兴、渔门、国胜、惠民等乡也有散居的。1952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县有苗族1260人。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有苗族1307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有苗族1994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有苗族2346人(其中男性1194人,女性1152人)。红宝苗族乡的苗族1038人,占全县苗族人口将近一半。   

  苗族居住的地方,一般在海拔二千米上下的山区。他们无论聚居或散居,都能和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和平相处。
  盐边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在清道光年的《盐源县志》和民国初年的《盐边厅志》都有苗族的记载。但他们具体在何时迁来盐边,虽无文字可考;而他们的口头却在一代一代流传。
  据苗族的老人们传说,他们的祖先原在贵州,明洪武九年从遵义的狗木干迁来盐边。迁来的原因是“长毛作乱”(太平天国战争)。据说,迁来时有陶、侯、熊、李、张五姓,他们之间又发生械斗,九所土司趁机向苗族进攻,把苗族打败。这就是盐边苗族一直被毕苴芦土司统治的原故。
  苗族人又一传说,他们从贵州迁来盐边的祖先是五弟兄。途中老大背口粮,老二背农具,老三背种子,老四背经书,老五背佛祖塑像。在过金沙江时,渡船翻了,老四、老五丧了命,他俩背的经书和佛祖塑像也被水冲走了;老三回贵州去报信,一去就没有回来;只有老大和老二来到盐边,定居红宝。便传下来青苗和白苗。因此,盐边苗族没有文字,没有佛祖塑像。
  又传说,苗族迁来盐边红宝时,当地还住有摆夷(傣族)人。摆夷人只会打猎,不会种粮食。苗族人用自己带来的种子种上庄稼,并教会了摆夷人耕种。有一年红宝大旱,摆夷人的田里颗粒无收,苗族人的庄稼却长得很好。于是,摆夷人便认为,佛祖只保佑苗族,不保佑摆夷人,红宝这地方不能再住,便搬家走了。以后,红宝便只有苗族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