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盐边县人民政府网站欢迎您!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盐边旅游 > 盐边风光 > 大笮文化

大笮文化

浅谈大笮文化的起源

发布时间:2019-06-12 来源:文广旅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浅谈大笮文化的起源
吴绪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两千多年前,居住在雅著江和金沙江交汇处的笮人部落聚两江风水之灵气,创造了灿烂的大笮文化,为今人研究古久之盐边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盐边人民开始关注和研究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的大笮文化,本文试着从大笮文化的起源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远古的时候,北方的游牧狩猎部落的黄帝,战胜了南方农耕部落的炎帝,炎黄二帝合二为一,于是便有了《大藏礼记•帝系》记载的:皇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女谓之嫘祖氏, 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的历史记载。若水即现在的雅江,《汉志》曰:“若水亦出徽外,南至大笮入绳。“这里所说的大笮即是现在的盐边县,绳水即金沙江。
     《汉书理志》载,大笮县建于公元前111年,即汉武帝元鼎六年,这是昌意部落定居以后才设立的。吕意部落由甘青高原的昆仑山经过漫长的迁徙,沿雅砻江南下到了金沙江流域,成为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之一。由于盐边历来为蜀滇要隘,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多发,为了巩固中央王朝边防,汉武帝根据当地人在江河上用竹编制置滕桥渡河的特点,取名故大笮,大笮文化由此开端。
    我们说大笮文化的发祥地在昆仑,不仅仅因为有昌意降居若水的历史记载,从后来的大笮县名的演变也能佐证大笮文化发祥于昆仑。盐边汉朝时称“大笮”,到了唐朝时就改称为“昆明”了。当时生活在盐边的土著居民主要由么些(摩梭)人构成,在么些语中,“弥、明”都是
指“人”的意思,“昆明”其意就是说明他们都来自昆仑的人,朝廷为顺民意,随将县名定为“昆明”。这种自称“昆人”的语言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怀有多么强烈复杂的怀故之情,无论迁徙多远,始终不忘本民族的发祥之地—昆仑山 脉。
     什么是“昆仑文化”?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以女权为中心的,妇女在生活中占着统治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文化。昆仑文化的肇始人要追溯到西王母,传说中西王母又是昆仑一带母系氏族社会的最高首领,地位神圣不可动摇,社会形态特点是人们崇尚女性,依附于女性,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盐边收藏家施尚清先生收藏的祭祀品女笮巫首铜像上得到印证,一般应是铜男巫作为祭祀护坛,由女性当巫首参与重大祭祀。
这种形式在南方农耕部落极为罕见,这说明这种文明起源于黄帝部落,也是笮民族所独有的。
    昆仑文化的又一特点就是群婚制,即女性占据部落的中心地位,协调部氏族之间的关系,人们崇尚女阴、生殖等等。关于这一点,在《南诏野史》中也有记载:“同类仇杀,妇女登场一劝即”。在今天的盐源县(古时称定笮)的摩梭(或么些人)仍然保留着以女性为中心的走婚习俗。
在女阴、生殖崇拜方面,在现在盐边境内也不乏范例,如:四川岩上的公母山、永兴镇的美女晒
羞和永兴石刻的镇山之宝男性生殖器等。
      我们说大笮文化起源于昆仑,最有力的佐证来自古代大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里也记载了昌意降居若水。而在史书《帝王世纪》和《水经注•若水》中都作了这样的记叙:“黄帝长子昌意,德劣不足绍成大位,降居若水,为诸侯焉,昌意娶蜀山氏女……”。从上述记载昌意降居若水”和《汉志》里的“若水亦出微外南至大笮入绳……”来看,昌意在降居若水后他和他的部落已经开始与南方炎帝的农耕民族通婚并繁衍后代,在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同时不仅传承了昆仑文化,同时创造了令盐边人民为之自豪的大笮文化,正因为如此,今天的盐边人民还常常称自己是“昆仑嫡子”,这不正说明了大笮文化源于昆仑吗?

审核: 张少先   责任编辑: 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