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盐边县人民政府网站欢迎您!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盐边旅游 > 盐边风光 > 大笮文化

大笮文化

深化友谊 见猴如面 盐边北京师生同上一堂非遗课 “一针一线”传承文化之美

发布时间:2024-11-25 来源:盐边县融媒体中心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11月21日,盐边县第一初级中学校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朝阳学校、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分校师生们,通过网络直播同上盐边特色非遗课。课上,大家同步参与傈僳族非遗“见面猴”的制作,感受盐边非遗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该课程是北京读懂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基金会、北京绿色交易所联合发起的“碳减排·爱循环”绿色校园碳普惠项目内容之一。见面猴则是傈僳族传统手工艺品,名字取自傈僳语猴子“Jie mian”谐音,有“见猴如面,永保平安”的寓意。课程通过展示盐边非遗,让两地学生通过线上互动,学习制作盐边非遗产品,进一步加强两地校园交流,共同传播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同时借助媒体传播,鼓励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教育帮扶实践。

微信图片_20241125110859

课堂邀请到市级非遗传承人贺正芬与盐边县第一初级中学校非遗课教师胡蓝方现场指导并示范“见面猴”的制作。贺正芬从事傈僳族服饰制作已有四十余年,熟练掌握傈僳族传统手工与服饰制作技艺,并定期为盐边县第一初级中学校开授非遗课程。

微信图片_20241125110901

课堂一开始,贺正芬便用傈僳族语言亲切地同北京的孩子们打招呼,教孩子们傈僳族语言“您好”的发音,营造出活跃、放松的课堂氛围。胡蓝方则对着镜头,向北京的孩子详细介绍傈僳族非遗手工“见面猴”的制作工具、制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两地的学生们开始一针一线地制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微信图片_20241125110904

“我不知道怎么缝制四只脚……”“你先缝出一只脚,再翻过来缝另外一只脚……”北京学子积极提问,盐边学生耐心解答,互动画面温馨而有爱。盐边县第一初级中学校开设的傈僳族刺绣非遗文化课程,让孩子们有制作傈僳族非遗手工“见面猴”的基础,没过多久,同学们就陆续缝制出了精美的作品,他们开心地朝着镜头展示,北京的孩子们则用热烈的掌声作为回应。

微信图片_20241125110907

“同学们再见,欢迎到盐边来晒太阳、吃芒果!”课堂最后,盐边县第一初级中学校的师生们向北京的师生们发出诚挚邀请,希望北京的朋友来盐边感受阳光、美食、美景,体验更多丰富有趣的盐边文化。

微信图片_20241125110910

为统筹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今年以来,盐边进一步深化与北京两地合作关系,形成朝阳区12所小学和4所中学以及北京交大附中“组团式”全覆盖教育帮扶盐边17所学校。通过开展课堂互动、教学互通、研学互访等活动,促进两地师生合作交流,探索促进城乡教育平衡发展有效路径,助力解决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

审核: 胡茜   责任编辑: 胡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