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丨县文化馆被命名省级非遗优秀传承发展基地
发布时间:2020-09-15 来源:盐边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日前公布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发展基地名单,57个基地入选,盐边县文化馆榜上有名。
据了解,2020年1月,我县以“傈僳族婚礼”为传承发展的代表性项目,积极筹备,开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发展基地的申报工作。
2011年6月,“傈僳族婚礼”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在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傈僳族认为土地在于承载万物,婚姻的根本是延续人类并传承先辈意志。盐边县傈僳族人,至今仍然保留着他们传统的婚礼习俗,婚礼讲究无媒不成婚,所以从提亲到婚礼都须请“瓦拉帕”(媒人)主持(分正、副),为男性,世代相传。 迎亲时还需“玛妞木帕”(奏葫芦笙者)、“辅此帕,辅此玛”(接新娘的夫妇)及“瓦拉哲巴”(迎亲兄弟)6位组成迎亲队伍,另需请“尼帕”作法。从提亲到礼成为9道仪式,按傈僳族说法为:嗑普知、呢函知、呢门知、相帮知、女方“咂知朵”、男方“咂知朵”、复原知、回门知、呢随。
盐边县文化馆馆长安然表示:此次盐边县文化馆被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基地”,标志着盐边非遗保护工作的得到了认可,这是盐边非遗保护工作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为盐边下一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激励全县非遗工作者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
近年来,盐边县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设立专门科室,专人负责,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与乡镇联动,建立非遗传习所,培养非遗传承人等,进一步加大对县域民族民 间传统文化的挖掘、搜集、整理和传承力度,使盐边优秀、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展示和弘扬
目前,我县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有23项,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苗族斗釜歌、苗族绷鼓仪式、仡佬族送年节、傈僳婚礼、笮山锅庄;1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所利婚礼、摩梭婚礼、盐边油底肉制作技艺、周府糕点制作技艺、红彝蹀脚舞、盐边国胜茶制作技艺、盐边傈僳族葫芦笙、苗族芦笙、苗族传统织布技艺、傈僳族服饰制作技艺、桑葚膏手工制作技艺、傣族祭树神仪式、浑浆豆花制作技艺;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金钱板、狮子龙灯、傈僳族弩弓制作技艺、傈僳族木楞房建造技艺、傈僳族火草麻布制作技艺。现有省级非遗传承人2人,市级非遗传承人7人,县级非遗传承人32人。现已建成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分别是:盐边县红果彝族乡三滩村的“盐边县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和红宝苗族彝族乡干坪子村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下一步,我县将全面普查整理,精心申报项目,扎实推进传习所、微博馆的运行和扩建,加大培训力度,增强传承人的力量,组织非遗进校园、进企业、进村社等大型活动,扩大项目影响,繁荣艺术创作,弘扬民族文化。